误区一、置之不理
有一些家长,特别坏死边远地区的家长,在发现孩子耳聋之后,既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认为孩子既已成“残废”,就让他们自生自灭,每天只是管这些孩子吃饱穿暖的问题,而在教育的问题上却置之不理,任其发展。我校曾接收过一个山区来的孩子,14岁的女孩才来上学,几乎没有见过任何现代化的东西,自己去水房打水,拧开水龙头,看见有水从龙头中喷涌而出,吓得她掉头就跑。
误区二、病急乱投医
有不少家长都是这样的,一旦发现孩子耳聋,即到处寻医问药,不惜倾尽家产,不惜丢弃工作,即便是在孩子上学的过程中,只要听到什么地方可以治疗耳聋,马上就带孩子去求医,甚至连胡万林这样的“医生”也有人信其能治好耳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误区三、单纯的聋儿语训
应该说,能把孩子早一些送到送到语训机构去接收早期专业训练的家长是相对比较明智的,因为这样毕竟是目前比较好的一种康复办法,事实也证明,大多数经过学前语言训练的聋儿,其后续的发展要明显好于未接受过语训的孩子。但其中的问题是:(一)就语训而语训。只是进行机械的语言训练,而忽视了学前段聋儿的智力开发;(二)过分迷信语训。认为只要通过语训就可以让孩子回归到有声的世界;(三)接受完语训的聋儿千方百计送到健听学校去上学,不管其智力、听力、语言、知识基础与发展潜力如何,认为只要能上了健听学校,就一切OK;上了聋校就把孩子给毁了。当然,早成这个误区与残联系统语训机构的宣传、误导有一定的关系;(四)只要孩子接受了语训,就坚决反对他们使用手语,殊不知,聋人使用手语是很一种十分自然的事情,更何况使用手语和口语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矛盾。
误区四:关于助听器的使用
对于聋人来说,助听器是一件能有效帮助他们接受外界声音信息的工具,可以这么说,有助听器就比没有强。但有不少聋儿家长认为,自己花钱给孩子配制了助听器,他们就应该听到声音才对,殊不知配了助听器还需要经过长期严格复杂的艰苦训练,才有可能帮助那些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听到声音;而有的孩子因其听力损失十分严重,即便佩戴再好的助听器,也不可能让他们接受到声音信息。还有的家长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助听器也是越贵就越好,盲目掏钱为孩子购买昂贵的助听器。其实助听器合适才是最好的。有的家长认为既然配了助听器,就不用再管了,忽视了助听器验配以后的训练、检修、维护、耳膜更换等工作,使助听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误区五:关于人工耳蜗植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家长知道了人工耳蜗及其在对聋孩子康复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四处筹措巨额资金为孩子做人工耳蜗手术,希求通过这个办法来改变孩子的听力现状。要知道,给孩子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不但受到经济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年龄的限制,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即便做成功了手术也是枉然,更何况作成功以后还要看后续的训练工作。见到过两例14周岁以后才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效果,所以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如把这些钱用在孩子的其他教育投资少上。
误区六:孩子上学后教育就成了学校的事
有的家长认为反正自己也对教育耳聋孩子没有什么办法,正好孩子也上学了,就将这一任务全部交给学校,放弃了自己作为家长对孩子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而一旦在孩子身上发生了问题,就到学校来兴师问罪。
盘锦斯达克助听器 0427-3834851 http://www.panjinzt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