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开始从事耳鸣习服治疗工作时,最大的问题是面临许多难以区分和理解的术语。著名耳鸣专家Jastreboff教授在2012年,对这些术语和概念做了整理,并在7月12日北京耳鸣国际研讨会上,重梳理了关于耳鸣的一系列术语,并完善了基于其独创的神经生理学模式的耳鸣发病机制体系。在这个 体系中,他们厘清了两个重要概念:耳鸣和声容忍度下降。http://www.panjinztq.com 耳鸣已有明确的定义,早在1982年,美国听力、生物声学和生物力学委员会(CHABA)便确定了耳鸣的定义是“源自头部的有意识感知的声音”(Theconscious experience of a sound that originatesin the head) ; 目前国际上常用定义是由Jastreboff在1990年提出的“耳鸣是一种幻象听觉感知”(phantom auditory perception)。相比之下,声容忍度下降的定义则比较复杂一些:英语是“decreased sound tolerance”,简写成“DST”。其实字面理解很简单,译成“声容忍度下降”,正如Jastreboff本人指出一样3,和这个术语共用的还有至少近十个不同的术语,比如collapsed soundtolerance(下陷声容忍度)soundover、sensitivity(声过敏)、hyperacusis(恐声症)、misophonia(厌声症)、phonophobia(惧声症)、 loudness recruitment(响度重振)等。纵观早期的学术论文,连Jastreboff本人也在不同场合,使用这些概念,只是在近期,习服治疗学派才开始着手梳理这些混用的术语。因此,中国听力学网 www.chineseaudiology.com根据目前发表的文献和Jastreboff最近在北京的学术讲座,对这些英语术 语进行重释和解析。 声容忍度下降的英文定义是“a subject exhibits negative reactions, i.e., anxiety,discomfort, annoyance, pain, as a result of exposure to sound that would not evoke the same reactions in the average listener”,加拿大听力学家蒋涛教授将其译成,“因接触到不能对常人诱发出同样反应的声音,患者所表现出的负面反应,比如焦虑、不适、烦躁和疼痛等”。该定义有三个重点需要注意:一是这些负面反应主要是个体的情绪、心理和部分生理反应,并不是听力阈值的降低,或者言语理解能力的下降;二是感受到这些负面反应的人群本身的听力好坏并不重要,换言之,有可能是听力正常人,也可能是聋人;三是声音容忍度的下降是以正常人容忍度为对比的,比如同一个声音,如果常人对此无异常反应,任何对此有负面反应的人,可视为患声容忍度下降。当然,是否有声容忍度下降,主要是通过相关问卷量表和电声学测试来鉴定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耳鸣和声容忍度的临床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听力学网记者在近期北京的耳鸣国际论坛上,就声容忍度下降的发病机制与Jastreboff教授交流,他认为目前已经证实部分疾病和声容忍度下降息息相关,比如耳鸣、头部创伤、William综合症、面瘫、莱姆病、镫骨活塞术等,甚至包括孤独症这种疾病。声容忍度下降对患者直接影响并不亚于耳鸣或者其他听力疾病,受声容忍度下降的影响,患 者的正常生活受到极大改变,为了避免接触任何外界声音,患者只得足不出户,忍受独居,不能上班,或者参加社会活动。而诱发声容忍度的因素很多,其中有长期接触工作噪声、头部受伤或是接受手术治疗、接触高强度的脉冲噪声,比如枪炮或机械冲撞声,当然更多的是由某种声音引起的,比如让患者感到焦虑的活动或是行为,和紧张工作相关的事件等。这些都可能诱发出不同程度的声容忍度下降。 根据中国听力学网的数据,其实早在2000年,Jastreboff教授便已经注意到,他的耳鸣患者中,至少有60%表现出声容忍度下降的症状,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声音,做出异常反应,不适、焦虑、失眠、烦躁、恐惧,甚至疼痛等。因此,2002年,Jastreboff夫妇在《声容忍度下降和耳鸣习服治疗》一文中,首次使用了decreased sound tolerance这个术语来描述上述这些问题。 ----摘自《听力学简报》
盘锦斯达克助听器 0427-3834851 http://www.panjinztq.com |